首页 > 行业资讯 > 民调显示仅5.2受访者完全认同微信公号观点

10 09

民调显示仅5.2受访者完全认同微信公号观点

如今,各行各业进驻微信,微信公众号成为各种声音的新战场。据悉,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580万个。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376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没有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在订阅者中,33.3%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45.0%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读。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90后所占比例为27.8%,80后比例为51.2%,70后比例为12.3%,60后及以上比例为8.7%。

调查中,56.4%的受访者使用微信。其中,56.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以下简称“微信公号”)。在关注微信公号的受访者中,生活服务类账号和媒体官微的选择比例最高,分别为57.3%和57.2%,其他账号依次为:娱乐八卦(30.7%)、企业机构(27.3%)、咨询阅读(25.1%)。

江苏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葛正军对于学校公共服务网站的微信公号格外关注。他说,这些账号在毕业找工作时,可以随时推送相关的就业信息,非常有用。虽然如此,葛正军只关注了一些杂志、报纸、网站和相熟朋友开设的微信公号,“正规媒体的报道都是诚实客观的,其他账号营销痕迹明显,煽动性强的内容太多。”

山西省晋城市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张晋(化名)在微信中则关注了自己所在机关及垂直机构的公号,但他坦言对他的工作没有什么作用。“但前段时间中组部开通的‘共产党员’(微信号:gcdyweixin)的公号,里面推送的外逃贪官生活侧写、公务员接待风气等文章,经常成为我们讨论的话题。”

杨婷婷是某电视台新闻栏目编辑,同时她还负责运营该栏目的官方微信。她所运营的账号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是与观众互动;第二是发布信息。运营一段时间以来,杨婷婷发现,与大家生活贴近性最高的一些生活知识、本地常识等文章非常受欢迎,阅读量最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微信公号和阅读量比较高的单篇文章,都是生活、情感、娱乐类,这与互联网特性是一脉相连的,依然穿着娱乐的外衣。“移动互联网时代,仅靠一个标题就获得几十万上百万点击量的情况依然存在。”

那么,动辄订阅了5个以上公众号的微信用户,每天会阅读推送内容吗?

调查发现,45.0%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读微信公号推送的内容,33.3%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阅读,17.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阅读,选择每篇都读的比例仅为4.6%。

数据显示,文章本身有意义(35.2%)和推送内容有趣味性(33.5%)是读者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账号值得信赖(6.9%)、贴合时事(9.1%)、博主声誉(2.6%)、账号福利多(4.1%)、界面友好(2.9%)。

葛正军说,他对于朋友转发的文章大部分不点开看。

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匡文波认为,新媒体领域往往是渠道为王。公众也需要一个功能集成的平台,比如,一打开微信就能看到最新、最快、最全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不是很精彩,但大用户量仍然能转化为大点击量。

就来源而言,调查中,47.1%的受访者所看文章来源于微信公号的推送,34.0%的受访者是通过朋友推荐,18.8%的受访者是其他媒体推荐。

看了之后,你会相信推送内容的观点吗?

调查中,46.8%的受访者部分相信微信公号推送文章中的内容和观点,12.0%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文章中的内容属于个人观点容易片面,17.8%的受访者完全不相信,仅有5.2%的受访者完全相信。

中国传媒大学研三学生易红发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动态,“由于微信公号诞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有价值的比较多,对行业的观察也更加细致和务实。”对于这些内容,易红发有一个自己的筛选思路——与现实情况是否吻合,分析是否和逻辑。“客观地讲,有些人以为逻辑常识能胜过专业,而妄评时事,所述观点都十分浅薄。”


詹新惠认为,有些微信公号观点类的内容比较多,这能使大家看到多元化的观点。事实上,“微信是对订阅者整体思想水平的一个考验”。作为一个个体阅读者,要有非常强的甄别能力,转发的时候更要慎重,因为后面会带来一连串的影响。“同时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比如关于历史问题的评论,对于其中的史实史料,可以做一些查询,考证一下他的观点是否属实。“长期阅读公号文章,好的结果是会提高阅读者的思辨能力,不好的结果就是会被拖入了一个阅读怪圈,永远跟着别人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信息饱和导致的。